沙湾区2024—2025学年“文轩杯”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竞赛决赛(高中组)在沫若中学举行36
发表时间:2024-11-11 09:57 吐颖呈锋展风采,携手共进促提升。11月4—6日,沙湾区2024—2025学年“文轩杯”中小学、幼儿园课堂教学竞赛决赛(高中组)在沫若中学举行。沫若中学十门学科共16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在校领导和各科教研小组的大力支持下,展露出沫中新时代青年教师与时俱进、创新求真的风采。 化学组:内容优化,教法改进 武奕雯老师围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举例,点燃了学生们对化学的热情。武老师经过多次磨课,完善教学内容,并在教法上进行了改进,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总结内在的化学规律。此举无疑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科思维。 生物组:层层递进,引领思考 陈夏老师以选择性必修一是第五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为课题,通过向光生长的视频及古代诗歌引入植物生长向光性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原因。通过学生课前实验探究,课中分组讨论,陈老师逻辑清晰,环环相扣地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探究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期间,陈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层层递进,引领思考,深入探究,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物理组:思维碰撞,自主探究 龙勤老师用一节主题为“探索力的奥秘——弹力”的公开课为高一新生们开启了一扇通往物理世界奇妙旅程的大门。课程伊始,龙老师先带学生们了解什么是形变,演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明显形变,又通过光学放大法将肉眼不可见的形变呈现在大家面前,激起同学们探究的兴趣。龙老师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PPT和实物模型,详细讲解了弹力的产生、大小、方向等核心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深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易懂,鼓励学生们保持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 数学组:就虚化实,重点突出 袁林晖老师通过东风导弹和钱学森弹道理论,引出主题“函数的单调性”,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生动刻画函数图像,引出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稍后,殷毓雪老师主讲了“函数的奇偶性”,通过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入主题,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成功地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在互动讨论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不仅提升了数学思维能力,也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英语组:同课异构,激发畅想 英语组三位老师采取了同课异构的方式,激情满满,展现出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胡小波老师通过巧妙的情景导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深刻挖掘,剖析全面;刘晨霞老师则以丰富的小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热烈的气氛点燃了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王薇老师将复杂的语法、精美的语句娓娓道来,慢慢渗透进学生的思维里,让知识在安静且活跃的氛围中生根发芽。 美术组:身临其境,穿梭时空 荆艺老师的美术鉴赏课,以新颖的穿越视角,带领同学们在课堂上沉侵式鉴赏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美术鉴赏的过程和方法,还在穿越任务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 地理组:创新理念,实践模拟 杨雨琳老师围绕“热力环流”这一核心主题,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现场模拟、实地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地理概念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杨老师特别强调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历史组:高效学习,重点突破 王渊老师通过一场“对号入座”的游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大大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通过6个学习任务的探究突破重难点。课堂上,王老师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课堂氛围活泼有序,同学们积极参与,知识能力自然高效,体现了新课标下新课堂的魅力。 语文组:多元解构,立体研读 宋洁老师选取了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课文作为参赛篇目,以联读的方式给学生再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让学生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肖莹颖老师选取了两首宋词,分别是苏轼的《念奴娇》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作为参赛篇目,通过两首宋词引导学生在面对人生困厄,如何实现精神突围。两位老师的课堂不仅结合新课标的理念,还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尽显语文课堂的魅力。 政治组:集体磨课,思学结合 刘懿老师结合多媒体导入,讲述了政府的经济职能以及科学的宏观调控,以《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唐慧春老师以云南旅游为例讲述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吸引学生的兴趣。两位老师发挥了“老带新,师徒结对”的最大优势,不断精益求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 沙湾区教师进修校评委老师对参赛老师们的表现作了中肯的点评,肯定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的精巧、教学方法的多样,师生配合默契,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本次赛课,既是对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对青年教师团结奋进、不断提升自我的一种激励。无论是文科组老师的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还是理科组老师的逻辑缜密、由浅入深,又或者是英语组的不拘一格、精彩纷呈,都各自体现了沫若中学青年教师们的教学素养和青春风采。相信老师们将会利用好这次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超越自我,让沫若中学的教学教法研究迈上新台阶。 撰稿/编辑/初审:潘雨萌 复审:王生兰 终审:李月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