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

二峨山仙雾洞野生动物遗骸之谜

1232
发表时间:2018-11-02 14:57

二峨山仙雾洞野生动物遗骸之谜

彭先云  李 维  熊继承

一、仙雾洞惊现野生动物骨架

沫若中学的师生们曾多次深入二峨山的原始林区进行自然生态考察。2004年10月1日这天,在从二峨村一组的宋大爷家到二峨顶寺庙遗址的路途中,参加野外考察的师生们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大溶洞。

那天进入原始林带后,师生们迷路了,辨不清方向,被困在森林里。眼看水和干粮已用完,时间已是下午4点多钟,带队老师心急如焚。这时,富有野外考察经验的李维老师说:“山是有顶的,垂直往上爬,一定会到山顶,到了山顶就一定有出路,不要在原地瞎转了!”于是师生们攀野藤,搭人梯,拴绳索,齐心协力地向笔直的悬崖发起了进攻。人定胜天,师生们艰难地爬到了悬崖的中央,正准备喘一口气,身边的杂草丛中突然飞出一大群蝙蝠,“叽、叽、喳、喳”的声音吓得女同学高声尖叫。“不要叫!有蝙蝠飞出,此处有洞。”杨涛老师果断地说。师生们扒开杂草,一个溶洞口出现眼前,洞口不大,但里面不断地冒出阵阵雾气,且有凉爽爽的微风吹出来。

“这是溶洞入口处,里面的大小、规模不得而知。来到这仙山仙境,遇到这仙洞,不能冒失。同学们,进去之前,先给溶洞起个名字吧!”余静老师提议道。

“叫二峨洞,因为这是在二峨山。”

“叫蝙蝠洞,因为有蝙蝠飞出。”

“叫箭竹洞,因为这四周生长着箭竹。”

……

“都太俗了!”外号小才女的安璐发话了,“既然有阵阵雾气冒出,就该叫仙雾洞吧!”

“好!就叫仙雾洞!”大家齐声赞同。

原来这个溶洞位于二峨山原始林区的一段悬崖中央,估计海拔高度有2000多米。因处在悬崖绝壁中,且周围长生长着原始林木和箭竹,从来没有人来到过溶洞口,没人知道在这人迹罕至的悬崖中央还有一个溶洞。

师生们打着随身带来的手电筒,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走进了仙雾洞。仙雾洞内别有洞天,凉风拂面,滴滴嗒嗒的水珠不断从洞顶滴落,打在脖子上,浸入头发中,让人产生丝丝凉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到处都是。师生们发现,展现在眼前的洞室主要有三个,且一个比一个大。最大的一个洞室在第二个洞室之下的10多米深处,没有绳子或梯子,人是无法下去的。站在入口处,李维老师用手电筒从10多米之下的第三个洞室深处照去。突然,他的手电光停在了一堆白色的物体上。“同学们,快来看!这里有一堆白骨!”

听说有一堆白骨,大家都害怕了。“是人骨头吗?这里发生过谋杀案吗?”女同学的声音中带着恐惧。

“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过,是人骨头的可能性太小了,你们不要怕,我先下去看看。”徐泽进同学沉着、机智、勇敢的表现,令大家顿生敬意!于是大家在徐泽进同学的腰上系上一根粗大的尼龙绳,十多个人拉着绳子慢慢地往下放。到达洞底后,才发现:这一堆白骨不像是人骨头,是动物骨架!其中有头角、有四肢,整体比较完整,但周围已没有任何皮毛留下,且骨头的腐化和钙化程度较高,估计该动物死亡有很久的历史了。徐泽进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小心地将骨头拾起来,全部装进了一个尼龙编织的口袋中,装了满满的一大袋。同学们将徐泽进拉上来以后,就在溶洞内开了一个小会,主要就野生动物死于洞内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可能是冬天进入洞内御寒时不小心掉下去的,也有可能是被食肉动物追赶时逃进溶洞内不小心掉下去摔死的,还有可能是年老体弱的野生动物临终时专门进溶洞来寻找安息之处的,不得而知。大家的最后意见是:将野生动物遗骸带回学校,将其复原成动物骨架标本,再用动物分类学知识进行鉴定分析,以便揭开这野生动物遗骸之谜。

二、对野生动物骨架的复原

回到学校后,李维老师和学生一道,花了大量的时间,对野生动物骨架进行了清洗、整理、复原制作。

这具野生动物骨架有四肢,骨骼完整,站立时肩高75厘米,头部有角,但显然和羊角有明显的区别。头颅形状不像羊头,与鹿头有几分相似,尾较短,只有10厘米,脊椎骨和肋骨完整,身体总长145厘米。脚趾骨是分叉形状,与羊脚趾或鹿脚趾相似。牙齿、牙床和牙骨十分整齐和完整。从牙齿的排列形状和结构看,这明显是一头食草动物,不是食肉动物的骨架。动物的体重大约在50公斤左右,死亡时间在50年以上。

三、对野生动物骨架生物学分析

骨架复原以后,老师们又几次带领学生深入到二峨山上,进行动物资源考察,并同山上的村民进行交流接触,希望找到对该遗骸的直接生物学根据。其中,二峨村一组80多岁的宋大爷告诉我们:二峨山上过去的植被比现在好,野生动物的种类很多,有食草动物,也有食肉动物,但随着森林植被的逐年破坏,原始森林的面积越来越小,大型食肉动物慢慢地消失了。不过,食草动物却始终都存在。这些年退耕还林后,食草动物的数量有了较大的增加,主要的食草动物有野兔、野猪、野岩羊、獐子和鹿子。根据多次深入实地调查掌握的情况,师生们开始对动物骨架的身份结合动物分类学知识展开了讨论和推断。

(一)是野免?这当然是否定的!野免的肩高怎么可能是75厘米,身体总长怎么可能是145厘米,体重更不可能是50公斤左右!这一猜测被一致否定。

(二)是野猪?这也是不可能的!有长头角的野猪吗?再说,野猪有长长的獠牙,这具骨架上根本就没有獠牙!这不可能是野猪骨架。

(三)是野岩羊?李维老师首先否定了这一猜测。他找来一副山羊的头颅骨架和一对山羊头角。在对比中师生们发现:这具野生动物的头颅骨架和山羊的头颅骨架在形状和大小上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山羊的头角和这野生动物的头角完全不同,在大小、形状、分叉和结构上存在很大的区别。这不可能是野岩羊骨架。

(四)是獐子吧?这一猜想被徐泽进同学否决了。他翻开《辞海》给大家念了对獐子的定义:“獐子,亦称河麂、牙獐。哺乳纲。鹿科,体长将近1米,雌雄都无头角。雄的犬齿发达,形成獐牙,毛粗长,黄褐色。胆小,行动灵敏,善跳跃,能游泳,……”。獐子雌雄均不长头角,但这具骨架上有头角,雄獐可能长獠牙,但这具上没有獠牙,獐子体长将近1米,但这具骨架体长达1.45米,比獐子长了近50厘米。这些数据均足以证明:这具骨架不是獐子骨架。

(五)是麂子?师生们对这一种可能性充满了好奇。李潇和彭德河同学翻开了《辞海》,发现对麂子的定义是这样的:“麂子,哺乳纲,鹿科,属小型鹿类,肩高约70厘米,身长给150厘米,体重约50公斤,雄的有头角。产于我国的有黄麂、黑麂和赤麂等,肉可食,皮可制革。”听了这一解释后,师生们一致认变:这副骨架的各项特征都与麂子的定义相吻合,肩高、身长、体重、头角均一致。这副野生动物骨架应该是麂子的骨架。另外,二峨山上的宋大爷还谈到过:黑麂子是个头最大的一种麂子,黄麂和赤麂的个头相对较小一些。这副骨架肩高75厘米,身长150厘米,估计体重约50公斤,应该属于大个头的黑麂,它有头角,应该是雄性。师生们一致同意这一推断。

最后,李维老师郑重地为这副野生动物骨架写下了评语:“此野生动物骨架发现于2004年10月1日海拔1900多米的二峨山原始森林中的仙雾溶洞内。肩高75厘米,身长145厘米,估计体重50公斤。经考证和查阅资料,参加考察的师生一致推断:这是一副黑麂的骨架,雄性,死亡时间在50周年以上。”师生都在评语后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发现填补了二峨山鹿科动物的空白,并为二峨山生态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证据。

四、此次考察活动后的思考

(一)教师指导和组织下的学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贴近自然、了解自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既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培养了科学求实的优良品质,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才干;尤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和独立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二)在这次考察中,学生学习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如一些野外的生存本领;在原始森林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有关野生动物的许多知识;对二峨山的生态现状、野生动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在考证野生动物身份的过程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学术意识和独立地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参加科学考察的师生,都深感受益匪浅。

学校教科室和郭沫若教育思想研究室都一致认为: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大特色,应该坚持下去。


分享到: